笔趣阁 - 历史小说 -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在线阅读 -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第16节

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第16节

    “我愿再加些许价钱。”赵四郎咬牙道。

    韩彻并未回答,反而突然问道:“赵四郎,你可愿在我安南开设铺面?县城如今还有不少位置不错的铺面空置。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赵四郎一脸为难。

    “铺面可供你选择,我还可予你五年免租。”韩彻笑道:“往后你便不需再这般急切奔波赶来,可让人帮你先行收购。如此,便是今年耽误些许,来年也可补上。”

    如这些外来商户,以前是几乎从不在安南开设铺面的。毕竟安南这地方过于偏僻贫穷,每年只有初冬后这短短时日,才得几分热闹。

    在这开设铺面,还需得安排人管理,耗时耗力耗银钱,实在过于不划算。

    所以韩彻即便给予免租五年等各种优惠,又列举众多安南特产,可实际上对赵四郎的吸引力还是不大。

    “哦,对了,我有一事忘记告知。”韩彻笑眯眯的看向赵四郎,言道:“今年裕州上贡,藕粉便在其中。”

    裕州便是管辖安南的府州。

    安南被选入上贡的物品,一共是两样。

    其一为两季稻。

    朱家冲的早稻当时确实都赠予了贺冲,可别忘了,如郭六郎等少数乡民等家中,所栽种早稻还在。

    韩彻从郭六郎等乡民栽种的早稻中挑选出精品,与晚稻精品一起,前些时日便已经送至府州。

    其二便是这藕粉。

    唐刺史之所以愿意把新品藕粉加入贡品,除了藕粉确实新鲜不错外,也更因韩彻将两季稻的具体栽种技术交出。

    话虽未明说,可彼此心里都清楚,韩彻是将两季稻的栽种功劳全权赠予了府州。

    唐刺史得了这巨大好处,便也对韩彻投桃报李。

    至于韩彻自己为什么不要这份大功劳,实在是他才遭贬谪,又得圣上那般厌恶。便是此时将他报上去,只怕圣上也未必会多高兴。

    毕竟他前脚才下令贬谪,后脚韩彻就在地方做出有利民生的大功绩。这岂非是要说,太子当初才是对的,反而是他这个圣上有眼无珠,不识良臣?

    既如此,韩彻还不如老老实实先在这安南待着,做他的小小县令。

    “藕粉被上贡了?”赵四郎心变得火热起来。

    那可是贡品啊!

    一旦藕粉真成为今年新献上的贡品,身价何止暴涨,那得叫一个翻天覆地!

    “当然。”韩彻还道:“我还愿再赠送昨日餐桌上的那些菜肴方子。”

    “加上方子?”赵四郎动心了。

    韩彻笑道:“对,藕粉仍按之前所说的价钱售卖。菜肴方子白送你,用以换取此次耕牛交换与我些,可好?”

    第19章

    赠礼

    赵四郎这次原是带足了耕牛而来,可架不住被藕粉吸引,最后只得拿出三十头与韩彻做了交易。剩余的耕牛,他还是要拿去交易沉水香的,总不能空手而归。

    在进行交易之前,韩彻还又去请了县城老大夫过来,让赵四郎好生了解了一番,藕粉的食疗效果。

    赵四郎方才知晓,之前说书先生所讲并无夸大,这藕粉是极适合老人,婴孩,病者的滋补品,完全当得上一句“服食轻身益年”。(1)

    “大人,剩余藕粉全卖与我,价钱我可再加一倍。”赵四郎不死心道。

    “今年我只要耕牛。”韩彻很干脆的摇头。

    虽被拒绝,赵四郎眼睛却一亮。他早知晓韩彻这次是为着要给农户们发放耕牛,才这般坚持交易。但等到明年,岂不是就能以银钱做交易了?

    他心里这般想,也直接这般问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明年应是可以。”韩彻笑着回答。

    虽说在赵四郎这里只交易到三十头耕牛,但因沉水香而来安南的,也不止他这一支商队。然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韩彻先后又用同样的方法,与不少商队们都分别交换到了些耕牛。

    另一边,安南县的商户们听说有商队到来,一个个的翘首以盼,彼此间又互相警惕。结果没想到同行还没出手,韩彻先一步截胡。

    但事实上,耕牛虽被韩彻截胡去了不少,却也并未影响他们的生意。要知道韩彻出手狠归狠,可商户们的日子反而比郭杨二人在时更好过。

    其根本原因,在于韩彻不贪。

    韩彻这里不接受任何孝敬,上行下效,衙门里其他的人也不敢去伸手。更别说之前大抄家那一出,被韩彻的雷厉手段吓坏的可不止是他们商家,更是衙门里的人。

    商户也是不会做亏本买卖的,之前孝敬给郭杨等衙门里的银钱,他们就必定会从买卖上找补回来。

    如今省了这份对官府的孝敬,买卖里的利润空间变大,也可退让的余地自然变多。

    先前大清理时韩彻还清除掉了不少商户,这便使得剩余的这些商户也少了好些同行竞争。于是最后这般算下来,不管是香农,还是商户,入账的银钱竟还比往年多。

    *

    一转眼,年底将至,商队们也开始准备返回。

    在赵四郎带领商队离开这天,韩彻还去亲自送了他。顺便他也把柳氏她们给大娘准备的平安信和一些安南特产,一并拜托给赵四郎,托他转交。

    当初原身被流放到安南时,大娘因已出嫁,不在受牵连之内。

    去年韩彻自己都受困,柳氏因担忧他,也就根本分不出精力去记挂大娘。

    待到今年情况好转,柳氏又从韩彻口中得知赵四郎为京中来的大商户,便来寻韩彻,可否让赵四郎帮忙一二。

    交易做完,耕牛也全都交换成了更为值钱又轻省的其他货品,韩彻拜托转达的物品对赵四郎这一百多人的大商队来说,也不过是顺手之事。本着来年还需得再来安南做交易,赵四郎一口便答应,还郑重表示:“韩大人放心,我必替您将东西送达。”

    “多谢四郎,但怎好让你白帮忙一场。我这有一赠礼,还望勿要推辞。”韩彻说着,将提前准备好的礼物递了过去。

    正是一本手抄本——《芙蕖救亲》。

    赵四郎一看这抄手本,便一脸欢喜:“多谢大人赠书。”他正琢磨着,待回京后便去找人,定要将这故事复述出来,好给新品藕粉做一波大的推广呢!

    韩彻还道:“我这书中用的是白话文书写,这样便是不通文墨的寻常百姓,也可轻易听懂。”

    时下通用语言有两种,一种是雅言,也就是韩彻穿越前课本学的文言文。雅言多为文人墨客和贵族阶级爱用,因此若是不懂雅言,是会受到歧视的。

    另一种,就是寻常百姓交流时用的口语,称之为白话文。

    韩彻完好的继承了原主的记忆,用雅言去交流和书写完全没有问题。可若想藕粉能以最快的速度打开知名度,显然将白话文用于说书中效果更好。

    这些话,韩彻并未明说出来。可赵四郎是何人,作为一个商家,还会看不懂这些。当下他便拱手朝韩彻道谢:“有劳韩大人费心了。”

    藕粉知名度打得越开,赵四郎从中能得的好处也越多。想到这,赵四郎还不禁有些感叹,只觉得韩彻果然不愧是曾经的状元郎。

    这些时日,赵四郎自己也另外又对藕粉去做了一番了解。然后他才发现,安南以前可从不知什么藕粉。就连这莲藕,也只有少数百姓会偶尔种植些许食用。

    是直到去年,韩彻这位新到任的县令,突然免费给乡民们发放藕种和莲种,教授大家种植,还又以市价将乡民们所收获的莲藕全数购买。

    赵四郎还知晓,便是这藕粉的制作,也是韩彻教授乡民的。

    所以,所谓的安南民间神话故事,那不过是韩彻为着推销藕粉,自己编造出来的。便是这做生意的手段,那位韩县令也是一套一套的。让即便出身大商户家族的赵四郎,也不禁为之叹服。

    当然,赵四郎并不知晓的是,韩彻不止给他一人送了手抄本和菜肴方子。

    而且是但凡与韩彻做耕牛交换的商户,临走前都收到了他这份赠礼。

    “大人,这般好的菜肴方子,怎就全白送了这些商户啊!”

    对于韩彻赠书,韩老三没什么想法。

    但对于韩彻这般舍得的赠菜肴方子,韩老三十分不解。

    要知道在时下,谁家里若有个独门秘方,那都是恨不得捂着藏着,坚决不会对外透露一丝一毫,只做传家宝去传承给子嗣后代的。

    “你家大人我又不能行商贾之事。”韩彻说道。

    “那也没必要白送给他们啊,多好的菜肴方子,都能拿来做招牌菜了。”韩老三一脸惋惜道。

    便是真要给,也该只给予藕粉相关的菜肴方子啊!

    “无妨。”韩彻笑道。

    菜肴方子放他手中,甚至是放在安南,也不过是满足当地人几分口腹之欲,作用并不大。可给了赵四郎他们这种商户,对莲藕和藕粉的推广可就大了。

    “凡事有舍才有得,今日他们商户得了这些菜肴方子,来日农户们便可多得一样经济农作物。”

    要知道农业推广的最终目的,是改善民生,提高农民收入。至于是哪里的农户,又何必要分得那么清楚呢!

    “再者,我这方子可不是白给的。”韩彻对着韩老三,意味深长的笑了笑:“你且等着看,要不了多久便会懂,这世上越是免费的东西,才越是昂贵。”

    第20章

    耕牛

    最终,韩彻一共换取到耕牛两百九十六头,然后这几个月忙碌所制成的藕粉也所剩不多。

    瞧着这换取到的耕牛好像是不多,但没办法,农产品在时下是真不值钱。这还得亏莲藕在北方售价历来不错,另藕粉又是才面世的新鲜好物,还得了贡品的身份后,身价才得以上涨。

    再者,时下牛一头作价又约2至7贯。其价钱区间之所以这么大,其一是因为每个府州的缺牛情况不同,其二则是牛的用途不同。

    朝廷律法,无故不得宰杀耕牛。

    这里得注意,是无故才不得宰杀。事实上,除了安南这地方信重巫医,杀牛治病外,其他的一些地区一样有杀牛祭祀的习俗。

    于是,朝廷为了减少耕牛被宰杀,便规定凡做祭祀而用只得选用纯赤黄色牛犊,作价也为最贵。

    通常情况下,祭祀所购牛价,便约为5-7贯。

    商户们赶着大批的耕牛来到安南,不会也不敢以祭祀专用的名义。但在售价这块,还是多为4-5贯。

    这价钱其实是属于偏贵的,可没办法,安南这种偏僻地方,商户们大老远的运来耕牛,耗费的精力也不小。

    最后韩彻用藕粉换取到的这批耕牛,还需得衙门以等价银钱购置,做账录入府库后,方可分发给农户。

    衙门在做完最后一次数据核对,经确认无误后,钱县丞拿着文书前来汇报:“大人,渠家村共计九十三户,均需分发耕牛。”

    “其它村子所需耕牛呢?”韩彻问道。

    “扣除渠家村,全县总共还有一千零二十七户。其中县城三十五户,乡镇各村合计九百九十二户。这里面只两百一十六户,不在需发放耕牛之列。”钱县丞说着,都忍不住叹气。

    还差近六百头耕牛的缺口,便是年年都能似今年这般,那也还需得两年才能办到。

    其实要钱县丞来讲,韩彻大可不必如此。要知道便是富庶如京城,也不可能做到辖下每一户农家皆能有耕牛助劳作。